胃息肉
胃内壁黏膜和黏膜下层异常生长形成的赘生物
早期多无症状,息肉较大时可出现腹胀、反酸、恶心、呕吐等
可能与慢性胃炎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
可通过内镜治疗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
胃息肉是什么?
定义
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有蒂或无蒂病变,呈局限性并向胃腔内突出,表面较光滑。大多由胃镜检查发现。
可单发也可多发,常见为散发性胃息肉。
分型和分类
根据组织学分类
可分为增生性息肉、胃底腺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、炎性息肉等。
增生性息肉:慢性炎症导致上皮过度再生,常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。
胃底腺息肉:常见于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、普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西方国家中,可能与高胃泌素血症相关。
腺瘤性息肉:常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,也称上皮内隆起性瘤变,可能呈管状、管状绒毛状或绒毛状,常见于胃窦部。
炎性息肉:少见,通常质硬、孤立性生长,以梭形细胞、小血管增殖和炎性浸润为特征。
根据内镜下形态分型
根据山田分型将息肉分为四型。
Ⅰ型:息肉呈丘状,隆起处较为平滑,与黏膜间夹角>90°。
Ⅱ型:息肉呈半球状,隆起与黏膜间夹角近似90°。
Ⅲ型:息肉类球状,隆起与黏膜间夹角小于90°。
Ⅳ型:息肉有明显的蒂部。
根据巴黎分型
可将隆起的息肉分为Ip(有蒂)、Is(广基底,无蒂)、Isp(介于两者之间,有亚蒂)三型。
发病情况
胃息肉的患病率为1.0%~6.4%,多位于胃体、胃窦,分别占比约为37.3%和35.3%。
患者中以女性为主,男女比例约为1∶(1.245~3.21)。
恶变率为0.4%,增生性息肉占首位,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
胃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胃息肉可能由胃部的慢性炎症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引起,也与遗传、激素等存在一定关系。
如增生性息肉常由慢性萎缩性胃炎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。胃底腺息肉可由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引起,也可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关。腺瘤性胃息肉常由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。炎性息肉病因不明,但也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。
胃息肉一定要切除吗?
胃息肉不一定要切除,需根据息肉大小、性质、数量等决定。
对于单发的小息肉通常建议切除活检,多发的息肉建议切除最大的息肉,并对其他的息肉取代表活检。
如为腺瘤性胃息肉,由于其癌变风险较高,通常建议完全切除。增生性息肉、胃底腺息肉、炎性息肉如果较大或者活检发现有异形增生也建议切除。
胃息肉会变成癌吗?
胃息肉可能会变成癌,癌变风险与不同分型、息肉大小等相关。
腺瘤性胃息肉癌变风险最高,达8%~59%,存在高级别异型增生、绒毛状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更高。 约1%~20%的增生性息肉存在异型增生,其中一少部分可能演变为癌。胃底腺息肉和炎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。
通常息肉越大,形态越不规则,其癌变风险也相应增高。
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,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,具体请遵医嘱。
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,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!
Copyright© 2022-2025 药直供 版权所有
互联网药品信息证书编号:(粤)-非经营性-2021-0182